《一》境界到底是什麽呢?
(所著:上弘下定法師 《慧寧精舍》)
今天突然心血來朝,把這個見解讓你們知道!見解只是供你們作參考。境界就是出現在每一個幻想中、憶念中、生活情節中所變幻出來的每一個不同的階段的景象,但不是最真實而虛妄的境界。這境界如何出現呢?就是從過去世所累刧過來的記憶(阿賴也識/ 第八識)。這也是您曾經做過,看過,去過,想過等等,儲藏在這阿賴也識。當我們打座或念佛時,這些所謂的境界會不斷的出現,或在您的夢中出現,我們不要去分辨或分別,因爲這一切是幻想或虛幻的,的卻不真實的景象。這一切的境界是從我們的心所幻想出來的,這也稱作相。
萬法乃為心所造,萬相乃為心所現。一切法由心所生,由心所滅。
如果您不想或看到這些境界,您就要放下,看破,不要執著。因爲您有執著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幻覺妄想就會迷失方向。如果你在念佛當中,有很多妄念或境界浮現出來,你就讓它展現出來。過了不久就會消失了。您不要去伏著它,因爲這些就是你以前過去世的記憶。因爲在我們的第八識裏頭,它是有好有壞的種子,好的種子就是您所種下的善根,壞的種子就是惡根。因爲在我們的第七識輸送過來的種子,這第七識不會分別,只是帶過的程序。我們念佛號也好,念經典也好,我們的心就要專一,也稱作一心不亂。念佛的目的是要求一心不亂,一心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但是一有分別,就達不到一心不亂,這是勸你念佛時要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原因在此。念佛是一種訓練,一心不亂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對人、對事、對物當中,如同念佛功夫一樣,統統都不分別,你的清淨心現前。如果念佛的時候不分別,不念佛的時候又起分別,要想功夫得力非常不容易。我們要知道,念佛堂是上課,學了要會用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是要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分別、執著。
首要記下此偈[一心相印,與佛相乘;境界不亂,法生即空。]
首要一心與佛相印,念念不忘,境界夢幻變現,心定不亂,萬法皆空,放為菩提也。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什麽叫做皈依三寳?
[所著:上弘下定 法師 《慧寧精舍》]
佛教稱佛陀、佛法、僧衆做三寳。
皈依是皈順、依靠的意思。初學佛的人,信心未堅定,能力未充實、要皈依三寳,得到三寳的庇護和指示,導上正途,成就道業,這就是皈依的意思和功効。
皈依佛除了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皈依其他一切的佛,例如葯師琉璃佛、阿彌陀佛等都是。因爲一切佛的人格、功德、事業和其他一切都相等,堪做衆生的模範。
皈依法就是指導我們學佛、做人的方法,佛陀暢釋宇宙、人生的道理,又制定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戒律,給佛徒皈依奉持。
皈依僧衆虔誠學道,繼承諸佛、菩薩的志願弘揚佛教,他的責任大、志氣高,值得敬仰。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普通皈依三寳的意義。因指看意識去了解而非真正能夠體會到無尚的真理。而我們皈依三寳就是皈依我們的自性三寳,並非皈依我們常住三寳。常住三寳就是你剛才所看到的以上所寫,依自己的意識去理解到的。皈依三寳並非皈依某某法師、某某佛菩薩、並非皈依某某經典。万法乃為心所造。四万八千种法是爲了依着我們的各人的心法去修行。所謂人爲何分了那麽多種。人本來為相,分之所法乃分別之心。分別之心乃我們人之本性之原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能力,都會用各自各的方法去修行。爲何每個人有各種的想法呢?是因爲各人的目標都不同。想法不一致。如果一致就恭喜你了,已經成佛了。脫離三界,三界都由我們的心創造出來。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正所謂皈的意義就是身心歸向,依止不離。心乃我們要修之正道,由八正道為本,乃不二法門。一門深入方為菩提。菩提就是得到般若智慧修成正果。為法何來,來自心中。
皈依佛,就是皈依 [覺] 。[覺] 就是醒悟,正覺、自心覺悟,解迷悟道。迷就是迷心,就是各人的幻心,各人的執著產生的。迷信就是不懂而不知哪裏可以依靠。因爲我們的心已經沒有了依靠而產生不安。人生生活中光靠就是忙,忙來忙去,忙些什麽呢?忙我們的工作,生活安定。到最後無所定処,一直就是來來回回的不斷地轉圓圈,到頭來就是苦。難而脫離輪回。輪回就是循環之道,沒完沒了。如何了生脫死呢?迷或悟就是你一念之差。覺從哪裏修呢?就是從心裏修。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您就要從十善八正道裏頭領悟。人已經迷惑了,該從哪裏去呢?我們就要求智慧。有智慧就能解迷。
皈依法就是皈依 [正]。法就是不二法門。万法乃心造。身心歸向依止不離。身心一致,心之定也。何謂一致,依佛陀所留下之教誨依着四依之法。
[一] 依法不依人 [二]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三] 依義不依語 [四] 依智不依識
我們必須從佛陀所留下的佛法去修,並非去念,去讀去誦。真正修正法就是要深入,深入去理解,體會,有正念就有正法。
皈依僧就是皈依 [淨]。 [淨] 並非乾淨,就是要我們的心得到清淨。並非要我們的心靜下來,而是要得到安定。如何得到平靜呢?就是修戒、定、慧。戒並非戒律,而是戒我們的欲念,心之妄念,妄想。您有心去戒,降伏就要有忍耐之心,忍耐就會產生定力。要平伏心法就要有般若智慧。智慧就要從心而求。修戒定慧就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僧並非我們所說的僧團,某某法師,而是証明師。真正皈依我們就要有一位証師。在佛陀面前皈依,就成爲真正的佛門弟子了。
哪在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檀經裏頭皈依到底說些什麽?
六祖惠能大師曾經說過,此三皈依就是啓發我們的自性。心清淨,自性自然會平靜。自性靜自然會解迷開悟。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慾尊、皈依僧中衆尊。
皈依佛兩足尊,兩足尊的意思就是說頂天立地意思就為心做事要頂天立地。自心所做的事要負責任。另外有此説法,我們人有兩個具足。一個就是本性具足,另外就是智慧具足。要真正覺悟就要有具足的智慧。本性才會啓發。慢慢就會具足了。所謂兩者具足,您就會成佛了。本性如何能啓發,就要從心裏做起。
皈依法離慾尊。離慾尊就是要把我們的欲念,妄想統統放下。人有求就有欲念。有欲念就會有貪。人在生活中有很多欲念。想要的東西特別多。要求又很高。因爲人有分別之心,執著心。要降伏它就要有具足的定力。定力如何產生呢?那您就要從心做起了。要有定力是要靠自己還有靠自己的智慧。所謂万願放下方為菩提也。
皈依僧衆中尊。心是我們的資源資量。也是儲存的地方。也就是說心就是統理一切系統。也就是人的本原,人之根本。心亂我們就六神無主了。就迷失放向了。所以說万法乃為心所造,万物也是相。相就是從心變化出來。真正放下就不要執著相。不執著一切相,心就得到清淨。就能夠看到自己了。所謂見本性就見本覺。識本見正覺。
[ 自皈依佛不墮地獄,自皈依法不墮餓鬼,自皈依僧不墮畜生。] 這到底如何解説呢?
自皈依佛不墮地獄,這裏的地獄是從我們的心中變現出來的。這到底爲什麽呢?因爲這人心裏有瞋。貪、瞋、痴的瞋恚。例如您恨一個人已經很痛恨,好像入骨那樣痛。因爲恨才會有火。這個火就是您心中變現的無明火。您想想看,地獄裏頭有什麽?第一重関出現的鉄圍山。鉄圍山抱著的就是火。如果您不想入地獄那您第一步要戒瞋恨心。不要再起您的瞋恚無明火。永離地獄。
自皈依法不墮餓鬼,這餓鬼道就是我們起了貪念,貪心。欲念太重。要戒貪念對衆生來説實在是很難。因爲他們被花花世界的一切引誘。人為了生活所以並不得以。生活要穩定首先要以重生之命。所謂生乃養生之道,天生之養。而活就是人與人在這裡要和和氣氣,互相幫助。人要生活要以天然之物來互持互用。這貪念要放下,首要的是先放下個人的執著。因爲人太執著相,所以不斷力爭,求的是名與利。這就是人的執著反而害了自己。
自皈依僧不墮畜生,因爲人原本就是愚痴。做了很顛倒的事情。因他們的無知,因他們的愚蠢所以才淪落如此的下場。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你殺我,我殺你,沒完沒了。這就是人的執著愚痴而造成的。如果您不要那麽愚痴,那你就要求智慧,要以正知正見這樣才能解迷悟道啊。
所以要解迷悟道方為菩提也。阿彌陀佛!
[ 做人了願緣了之,善待人心是照人。]
〈三〉如何辨別正法與邪法?
[ 所著:上弘下定法師 《慧寧精舍》]
在現在社會,真正如佛在所說:[邪師説法如恆河沙]。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就預知這種現象了,在他入滅之前,就教導我們 [ 四依法 ] ,這就是辨別邪正的根據。
[一] 依法不依人
何謂正法?何謂邪法?與佛在經上所說的相應,就是正法。經是佛說的,如果違背了經典,就是他自己獨創的見解,我們不能相信。
[二] 依義不依語
這一條很重要。如果你執著經典上的文字,一定會有誤會、偏差。若你看的是印度梵文的經典就沒有問題,但是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經過中國人翻譯成漢文,往往一部經典有很多人翻譯。像《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六種譯本,每位翻譯者用的文字不相同,我們到底要依哪個本子?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他翻譯的意思對了就行,語言文字多少沒有關係,長說、短說也沒有關係,講法不同也沒有關係。譬如講到修學的目標,禪宗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土宗念佛人要求一心不亂,這是佛當時所說的,雖然說的話不同,其意思完全相同。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話怎麽說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行了。
[三]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這一條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我們感激得五體投地,佛對我們太愛護了!爲什麽?佛一生講經説法,絕大多數不是主動講的,而是由別人來問的,佛是隨問隨答,有些問題不是了義的。何謂了義?何謂不了義?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了義;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就是不了義。譬如問世間的這些問題、我們生活上的問題,如何能得到幸福美滿、離苦得樂,這些都是不了義。但這是現代人所迫切希求的,佛很慈悲都給予答覆。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人求財,有人求兒女,有人求升官,佛樣樣都教導他,樣樣都滿足他,但是佛開示他說,這是不了義的,只是解決你一生的問題,不能解決生生世世的問題,你的眼光要遠大,一定要求永遠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真正聰明。究竟圓滿的了義就是成佛。佛教導你成佛的方法,這是究竟了義。佛講二乘(大乘、小乘)、三乘 (聲聞、緣覺、菩薩), 這是方便説的。方便說的意思就是不了義,所以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求了義,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在了義經裏,最殊勝、最穩當、最可靠的,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得到的,無過於念佛求生,這是佛的慈悲開導。
[四] 依智不依識
這是非常重要,用現在話説,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學佛要依理智。識是感情,不可以感情用事,這一條是通世出世間法。我們頭腦要冷靜,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如此你就能辨別了,凡是符合四依法的就是正法,與四依法相違背的就不是正法。
〈四〉法門如何成就?
(所著:上弘下定法師 《慧寧精舍》)
無論您修任何法門,大乘或小乘,將修學功德徊向求生佛土,都能往生。但是在修學法門上一定要有功德,不一定念很多經典就行了,而且不是念經的人都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懂,要清楚。有很多人把讀經當作受持,這是誤會。[ 信、解、行、證 ] 一定要統統具足,才稱作 [ 受持 ] 。接受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與境界,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是受;保持而不失是持。如果有受而不能保持,是沒有用處的。有很多人把受持的意思搞錯了,念了一生的佛經,將來還墮六道輪徊,就囘過頭來罵佛,這是罪上加罪了!佛說得沒有錯,是你自己解錯。
無論修什麽法門,我們首要的 [ 一、孝養父母,奉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行八正道。] 如果沒有做到,一生所修的就變成了阿賴也識裏的佛種子,這一生得不到受用,你只能得到的一點點的福德,沒有功德。如果你所修的存有分別心,您就得不到功德相反的就得到福德。[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受持三皈不是找個法師做三皈,就是受持。三皈依,第一是 [ 皈依佛,覺而不迷 ] , 就是從一切迷惑顛倒囘歸,依自性覺。第二是 [ 皈依法,正而不邪 ] ,就是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囘過頭來,依正知正見。第三是 [ 皈依僧,淨而不染 ] ,僧的意思是六根得到清淨、一塵不染。無論在那裏都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與一切衆生和睦相處。皈依佛、法、僧統統落實了,才稱作 [ 受持三皈 ] 。[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 , 就是你在世間的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廣大群衆最好的榜樣。以此功德加上念佛求生佛土,能生方便有餘土,此同居土高一層。[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 勸進行者是爲人演說,自己化他,這才能生實報莊嚴土。
所以,我們對經典不能依自己的意思來猜度佛的意思,如果有誤解佛陀的意思就大錯特錯了。要了解佛的意思就要深入經藏,深解其意。其實如果以凡人的意思去了解佛陀的意思,實在太難了,真正要了解我們要有功夫入定,才能真正了解到佛陀的意思與境界。我們心要清淨、念念不亂與佛相印,這樣才能進入境界。如何呢?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與佛相印,這樣才能進入境界。誰能夠做到呢?這......首要你要開悟、了解前因后果。開悟有多少個階段呢?有小開悟(証聲聞境界),中開悟(証緣覺境界),大悟(証菩薩境界),大徹大悟 (証佛陀境界)。佛有十個境界分爲,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禦丈夫,九、天人師,十、世尊。
我們學習大乘經典一定要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效果;如果學得太多的話,心一定會散亂的,這樣你就很難得到成就。
[一] 深信因果,[二] 理解佛之真理,[三]正行正道化解因緣,[四]法登彼岸菩提正果。
〈五〉何為叫做“道業障礙”,簡說“業障”
(所著:釋上弘下定法師《慧宁精舍》)
在我們的佛教裏面,很多人認爲業障就是他們在人生裏頭所看到的,所面對的一些些障礙。其實他們是大錯特錯的。所謂業障就是道業障礙,修道之障礙。何為道?道之寫法旁邊有艘船,裏面所載的是首,首乃是一,而是唯一。這艘船是載着你自己,目的是載你到何処呢?載你到對岸,登上彼岸。這艘船就是把你送到對岸。船在我們佛教裏頭代表“法”,就是你所修的法,所修的法門。那爲什麽會有業障呢,這到底業障會從哪裏來呢?就是從你自己來!這爲什麽呢,會認爲您自己呢?因爲您所選擇的法門,所修的法門已經出了問題。這“業”呢,就是從你的過去世所帶來的《帶業》。淨土法門裏頭就有這個方便法門帶業往生。“業”就是你生生世世所結下的緣,緣裏頭有着善與惡,因與果。終有一日你要去了去你所結下的緣,你的緣一日不了結,你就不能脫下輪回,了下你的生死。障礙呢就是不究竟法們來防礙你的修行。這不究竟法門就是說外道,邪魔外道。
來大家分享什麽是“業”呢?你如何去了解這個“業”呢?“業”的寫法就是上面有草字頭,下面中间有頭羊,下羊有小字,就是代表小羊。這小羊頭上長着角,它的性格有些邪惡。這邪惡從哪裏來,就是從你自己的心裏來。就是您自己的貪、嗔、痴。整体來說道業障礙就是你所上的船,載您到對岸,當您正要到彼岸的時候,船正要停下的當時有頭小羊衝着上來,用頭撞上船身,想不到會用那麽大的衝力能把這艘船撞沉了。你所乘着的船就下沉了,想不到你未上到岸就如此的死了。如果您船正要到岸的當下就要看看對岸到底有什麽。您就不會遇到此事。所以說障礙就是您將要面對的敵人。善與惡就是您的一念之差。“念”就是今下有心,而言之就是您的當下之心,就要決定您的生死了。如果您遇上的善,就是您的善知識了,他就會幫你一把協助您修行提上。教導您如何真正面對你自己的生死,把握你的生死是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幫助,你就會面對种种障礙,如何去解決就是你個人去面對了。你一定要真正找到真的善知識,你的道業就會提升。修你所需的法門。法由心而生,由心而死,由心而沒。万法八万四千种,各人修有所不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所說的法只不過是你所修行的工具,但到最後你都帶不上岸,當你上到岸的時候,你回頭看看那艘船只不過是你要渡岸的工具罷了。回頭看看你的人生只不過是如此,看看而以不要去執著。你的修行首需要的就是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執著就是放下你的貪、瞋、痴。當你放下了,如何會有道業障礙呢!
做人了緣願了之,善待人心是照人。
![]() | |
〈六〉開經偈的解意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你們到底明白不明白,這上首寫著的開經偈是從哪裏來的嗎?
以本僧所知,這開經偈是從中囯女皇帝《武則天》所創造的。這到底上面所寫的意義是什麽呢?就讓本僧為你們解説開示吧!!
無上,是指什麽?無上與無尚到底哪個意思是對的呢?無上指盡達無境界,無境頭或無盡頭的呢?無此盡,無此境呢?這無上呢是指無達盡頭,無有境界,但是並非達到彼岸。也指說,等於此話裏頭,學無止境而此盡否。無上,這到底有盡頭的嗎?要得到無上境界,要如何修道呢?如何能達到無此境呢?就看你是否明白什麽是《法》。
無尚,是指什麽?無尚就是指達者的意思。無尚求法,達無上境。無尚這裡就是説,向善知識求了脫之法,道脫彼岸。無尚,就是説智慧。你如果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導航,你就無法登上彼岸。所以說,什麽是對我們重要呢,就是智慧。
武則天當時體會到,她說道:如果要得到無上心法,無上的妙法;我等衆生不知等待何年何時聞到深妙的佛法啊!!不知經過多少百千萬劫,我方真正得道呢?我今幸好聞到佛法,我應該護持,了解如來的真實了脫之道。
這裡面的意思是否有對開智慧有何關係呢?並沒什麽意思!!所以說,每一本經書都有寫,她的開經偈,並非佛陀留下的,本僧再次的強調這一點,佛陀本身根本沒有留下什麽開經偈?而是武則天自己本意。佛陀以心印心,以心一致,一心不亂;法門以明心見性為導航,智慧的楷模,所以說:每一本經書都寫這首偈,到底什麽法門才真正能夠明心呢?就是説,我們要開悟,一定要每一本經書都要薰修不息。我們要以一本經書去熏修,一心不亂,這才是對開悟的階段拉近。所以說,寫這首偈的人,她自己連自己也摸索不到,到底她本身需要熏修什麽法門。你們每一天念這首偈,是否你們與她一樣,自己摸不到自己的心呢。
要令自己開悟,首要我們要開自己的智慧。讀高僧大德的偈語,裏頭有悟性才會對自己有幫助。這裡頭有一首開經偈供大家參考!!
無上正等覺 菩提即慧根
法妙尋真假 識本見正覺
《自篇于 :慧寧精舍 弘定大師》
〈七〉禪宗六祖 惠能大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弘定大師:註解其意
六祖惠能大師以一句話已經深入民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應該大家都很熟悉了吧。你們想到嗎,爲何六祖大師如此利害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從金剛經内的玄機,悟了本性。
你們想不想知道裏頭的玄機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指什麽,到底有什麽玄機?接著說。
應無所住
我們本來就是具備兩個具足,一、智慧。二、本性。我們原本一切都充足,哪裏會沒有具足呢?這裏頭的玄機就是指我們的心,原本就是沒污染。如果用我們的肉眼去看,這就是什麽都不存在。用肉眼去看的就是色心。色心就是以物質上所現實看到的東西。有色心的東西就是有污染的心。為什麽如此說呢?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什麽都看不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我們的過去、未來與現在。這過去、未來與現在,就是我們以往所種下的記憶種子。這記憶種子留下我們的第八識也稱作阿賴也識。當然我們要清楚,其實我們的心什麽都沒有的。而是我們的第八識將所有的記憶儲存起來。因爲這阿賴也識根本都不分什麽對和錯。當我們啓用我們的記憶的時候就是等於將過去的記憶完全都使用出來。試問,我們所作所為是否有錯或對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根本都沒起作用的。心原本都是清淨和沒有污染的,只是我們自己混亂自己,將我們佛性轉變而變成我們的習氣。這貪、嗔、痴就是我們自己污染自己。如果我們不將這三毒儲存在我們的心裏頭的話,哪我們的心是否會有污染呢?
而生其心
這裡就是説,心如果清淨就會顯現出我們的真心。心濶打開,顯現心悟。我們的真心原本具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指我們的智慧與本性。看到我們的本性就是悟,看不到本性就是迷。是與非,原本就是中立的。如果我們用迷亂的心去看,就會看出色心。有分別就是色,沒分別就是空。空就是清淨,非空就是虛有。
不生也而生,不滅也而滅;
空虛空有妙,空清空有淨。